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简体中文 English (英语)

策展人:玛瑙(Manuela Lietti)

虽然我们可能早先于我们的祖先,达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技术尖端水平,但我们所处的时代,对具有永久挑战性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认识跟以往仍有很多共同点。“认识自己”——这个古老的说法,虽然被与其相关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这个神秘光环所包围,但己被普遍采用,成为了一种学术知识的基础,时至今日,在备具研究价值的哲学体系中已是毋庸置疑的中坚基石。“知识的本质是自我认识,”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曾经这样说。在柏拉图之前,印度教奥义书(Upanishads)也证实,“查询到自我的真相,是知识”。几个世纪后,历经不同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沧桑变幻后,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得出了一个具有肯定性意义的结论, 提出现代人的精神状态:“自我,无法完全掌握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自我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像蕴含宝藏的秘境一样,是在最后的时刻被挖掘出来的。”奥地利诗人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曾经在描述隐蔽的自我在被突然发现的瞬间时如此说,“我有一种内在的自我,而我是无知的。”纪德(André Gide)也曾经坚定的说过,“任何毛毛虫如果试图‘认识自己’,就绝对不会变成蝴蝶。”以上有关这个观点的所有论述,可以更丰硕、更深邃,所以无论我们选择上述的哪种说法作为我们的生活理念,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仍是一种包含了一切的认知道路,是我们作为独立的人,习得知识过程的一个主要手段。

来自加拿大、中国、以色列、意大利、波兰的六位艺术家,在“角色中的自我”群展中,利用录像、绘画、装置和版画等载体,充分展现出角色中的不同自我。这次活动围绕着探索自我、身份的诞生、及其发展和表达方式而展开。活动的目标并不在于要成为一次关注自我探索的最全面的深入展览,而在于探索自我身份跟不同的社会、文化、艺术上下文的交叉融合,无论是从个体还是集体的角度,从微观还是宏观的角度。就像参展的作品所表达的那样,无论用直接还是更含蓄的方式,自我探索、自我发掘并不等同于一种巨大僵化的执念现象。即便如此,自我探索和自我身份总是包含着无法完全探索透彻的内涵,仍然是一种莫测、不可预期的元素。参展作品不仅表现出自我作为整体的一种失去,而且运用作品的语言彰显出这种失去。作品在探索的同时,也提出一种质疑,即塑造自我、决定自我的知识模式的社会和文化过程。作品探索个体和集体的微妙边界,以及个人自我和公众形象的必然联系。自我探索还包含着一种行为成分,一种扮演、施为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中,这种元素可以被指向,也是完全不可预测、无意识的。通过展出中的这些作品,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家作为个体是如何在塑造自己的身份, 同时也能看到艺术家们是在如何解构它。就像演员一样,决定塑造某一个角色时既可以倾情投入,也可以抽离于这个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相对的理论,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体现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真理。这些在我们面前是“自我编辑” 的一种无限彰显。

群展:角色中的自我

角色中的自我,展览现场

角色中的自我,展览现场

角色中的自我,展览现场

角色中的自我,展览现场

角色中的自我,展览现场

角色中的自我,展览现场

角色中的自我,展览现场

CLOSE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画廊微信公众号

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魔金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