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简体中文
李倩羽的生活状态是相当一部分当今时代创作者的常态:她因求学、创作而从北京迁居纽约再搬往伦敦。趁着全球化热浪的余温,青年人在文化、风俗、信仰迥异的地域间顺畅地流动。个体持续在路上,一直调动着旅行者的敏锐感官体验、观察并重新评估所见的一切。李倩羽提炼出“迁移”一词来归纳她近年的人生际遇。迁移,既是身体的地理位移,也泛指事物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
李倩羽偏爱双联画,她说采用这种形式进行创作的最初灵感源于中国画。书画同源,文人纵情山水的墨迹一旁常配有寄情抒怀的诗句。不过,书法与水墨共存于同一画面中难称得上真正的双联。双联画(diptych,来自希腊语δίπτυχον,由di两个,ptychē折叠构成)这一术语指由两块面板或作品组成的艺术品。它的历史十分久远。拜占庭艺术中,它描绘、雕刻着宗教场景,由东方教会信徒随身携带以便于祈祷。面板由铰链连成一体,可以合上来保护其中的内容。当然,双联画也以两幅画面相邻的形态呈现——当代艺术家就借用双联或多联使弱关联的画作构成一个整体。
李倩羽使用双联画来再现“迁移”的经验。两个画面乍看上去不相关,仿佛彼此独立的景观,但其中却含有大量具有相互转化潜能的事物。碎片化的事物就像是铰链上的扣环,重组着世界。《金瓜》表现出李倩羽对姿态奇异的瓜果植株的兴趣。造型方面,她刻意暴露行笔的方向和颜料或单薄或厚重的层次,笔触质感暗示着被描绘物的不真实。昏暗的背景与艳丽的主体物形成不那么令人舒适的反差。垂直排布在瓜堆上方中央的水上明月尺寸较小远不如下方一颗小瓜大——时空的物理秩序被扰乱,而月光却连接起上下画面,矛盾感尽显。再到《套圈游戏》:左上方跃跃欲试的小手将观看者的目光引向另一层尺幅颇大的物之场域。那些平凡的物就来自现实世界,但在绘画空间内,它们的本质被替换,变得神秘、未知、甚至空洞。李倩羽如此讲述她创作的过程:“从生活的任何地方拣选图像,除去时空文化所限以后,留下其人其物在形体叙事上的最大潜能;如此,由个别造型启动的任意联想,会在某个瞬间与另一个世界隐隐对应,从而无视现实法,在绘画空间里调度出一座舞台。”
艺术家与物进行着隐秘的交往,所显露出的密契主义恰是其人格的延展。魔金石空间刚落幕的群展“建议以看待树林的方式阅读展览”展出了李倩羽的《自画像与衣架(人形三脚架)》。在这组双联画中,“铰链”既是等高的地板区块,亦是人的全身与衣架的形似。画中镜子反射的形象是自我写生的图证,人的头部因帽子遮盖而隐藏不见,衣架因垂挂着衣物而肖似身形。真实的身体、镜中(画中)的身体、对身体的模拟——三者的关系恰对应着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两生花》(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里的结构,即波兰与法国的维罗妮卡及两者的模拟:提线木偶。[1]影片的前半部分,波兰的维罗妮卡曾在镜前身着内衣凝视自我。当她猝死而被埋葬后,镜头透过一面球形滤镜让我们的视线游走在享受鱼水之欢的另一位维罗妮卡的身体细部。再之前,两人曾在混乱中的仓促一瞥构成完美的镜像,使我们经验到无以言表的主体性和无意识的客体性之间牢不可破的联系。与上述情境同构,李倩羽在《圆满》中并列了镜像文字“身”与正在劳作的身体。侵略性的色彩配置、符号性的表征共同指向了前语言的原初想象,两个画面的交叉映射伪装成梦中之梦,剖开了可窥见实在的一道切口。
经由这道切口,我们方可抵达李倩羽在魔金石空间的新个展“炼金术”。展览题目不是对作品主题的笼统概括,也不完全是一套工作的方法。它更像是在填补错位的双联画之间留存的空隙,并升华了“迁移”的内涵:将低层次物质提纯、净化从而让其转化至最高状态。策展者的文字无意去过度阐释“炼金术”,给予观看者理解的自由。不过,此种做法的消极效果就是理解的任意性阻滞了画作向高维度纵深展开。当然,我们现在也并不能够在很短的篇幅内穷尽“炼金术”的所有意涵,它毕竟是一门有着两千年文化积淀的学问:西方炼金术[2]发源自公元1世纪前后并贯穿整个中世纪,兴盛于16、17世纪。直至19世纪,自然科学唯物论的出现,炼金术才最终衰亡。炼金术士们认为金属乃是活的有机体,可逐渐发展成十全十美的黄金。通过实验方法分隔黄金的质与料,使其高贵的灵气注入常见金属,普通的金属就变为最高级别的黄金(实际上多为可见颜色上的变化)。在荣格(C. G. Jung)[3]《基督宗教炼金术象征主义的心理学背景》(Background to the Psychology of Christian Alchemical Symbolism)一文中,他提出炼金术“将最真实的开始归功于诺斯替[4]系统”。他继续评价说:“以现代观念来看,诺斯替系统做了非常有趣的尝试,它综合出一个统一整全的世界视域。在其中,物质方面与密契方面扮演着相同角色。”确实,自2世纪始,诺斯替主义者热心从事炼金术,将炼金术观念引入个体灵修。在诺斯替主义者看来,物质是罪恶的诱惑,唯有通过“真知”,人的灵才能摆脱物质肉身的束缚得以升华。他们对物质改变的超自然玄想,以自己的心灵发展为参照,投射至整个现象界。
此处,有必要澄清一种通俗的理解,即炼金术奠定了近代化学的雏形。这种说法体现了从矇昧无知到科学认知的飞跃,但是它只强调外在物质的转变,无意中遮蔽了炼金术真正的抽象对象——内在心灵。学者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于1956年出版著作《锻造和熔炉》(法文原名:Forgerons et alchimistes),书中他明确区分作为前化学的炼金术和作为精神技术的炼金术[5]。后者的调子远不如诺斯替主义者那么悲观,认为世界永存于黑暗笼罩下。炼金术士的工作艰辛、危险,但他们坚信既然物质能提升至至善,那么不完美的世界与人性也终将超越时空的限制而走向完善。这种神圣的永恒追求,伊利亚德称其为炼金术的“救赎之能”(Soteriological Function)。
至此,我们已简单绘制了一张与李倩羽个展“炼金术”并列排布的理论图像。李倩羽化身一位老练、饱含激情的炼金术士,将万物收入二维平面的熔炉。物原本的灵得到拯救——这是外在的超越,但艺术家不愿就此止步。她的双联画令时空变得混沌,借已经被救赎的物,映射人的心灵,内在的提纯、净化由此开启。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李倩羽是带着宗教情感进行一场普世的救赎,而是说她凭自身的信念以艺术的言语创设出一些有救赎潜能的标记、物象。
颇耐人寻味的是,艺术家还在展览里为自己预备了一片诗意的“自留地”。“炼金术”的“场”很难直接干扰它,展厅中那些单张出现的小尺幅作品正扎根于这片土壤里。如果说双联画是本次展览的基础旋律,那么单独的小品则谱写下一组稍微偏离却完美对应的复调。它们是关于意象(image)的——意象由既有经验形成,作为诠释当下经验以及期待未来经验的基础。它相当地私密,由各种感觉记忆的痕迹重建而得,包括肌动(kinaesthetic)觉、内脏(visceral)觉以及视听觉等等。“自留地”是平行于现实且只属于李倩羽的世界,她谨慎地将其保护起来。依分析的伦理,我们此刻或许不应过多地去猜测,也不可对众多心理意象的所指妄加判断。
“禁区”的设置在我们观看体验内扰动起小小的波澜,它似乎在提醒:这位年轻的当代艺术新锐仍蕴藏着更多可能性,真金尚处于历练之中。
[1] 该影片采用了双联画的结构:不仅是两个时空、两人人物之间的纽结,更是现实世界机遇与必然的“双联”。基耶斯洛夫斯基还引入了令人生畏的终极存在。木偶师向维罗妮卡展示木偶,这一恐怖的无生命机器预示着一种无情的必然性。参阅:斯拉沃热·齐泽克,穆青译,《真实眼泪之可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
[2] 炼金术的全球发展可谓一张“多联画”。与西方炼金术相比,阿拉伯炼金术更加系统化,其基础是一门关于本质的哲学。再向东方进发,印度也存在炼金术,而远东中国的炼丹则关心如何长生不老。
[3] 荣格大约在1910年左右接触到炼金术文献。1912年,西奥多·弗洛诺瓦在日内瓦大学的讲座中报告了对炼金术的心理学诠释,赫伯特·希尔贝雷在1914年出版了一部与炼金术有关的巨著。荣格追随弗洛诺瓦和希尔贝雷的足迹来到炼金术领域从心理学角度思考炼金术。他对炼金术的理解基于两个主要命题:第一,炼金术士在他们的实验室中对这些文本和材料进行冥想时,他们的修炼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积极想象;第二,炼金术经典的象征类似于荣格和他的病人已经进入的个体化过程。20世纪30年代,荣格的研究活动从《黑书》中的幻想转移到他的炼金术抄本上。他根据炼金术文献和相关的作品编制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目录,并根据关键词和主题编排索引。这些抄本构成他炼金术心理学作品的基础。摘自:荣格,索努·沙姆达萨尼编译,周党伟译,《红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
[4] 诺斯替教(Gnosticism)亦译“诺斯替主义”、“灵知派”。约公元1世纪初在希腊-罗马世界产生的一个融合多种宗教信仰的秘传宗教。因强调只有凭借诺斯(希腊文Gnosis,意为“真知”或“灵知”)才能得救,故名。具体起源无法考证,无法确定它是先于基督教还是从基督教中产生出来。其思想来源于非基督教的神话、占星术、希腊哲学和希腊化的犹太教。基督教诺斯替派主要盛行于2世纪。在基督教中,其最初作为思想学派出现在教会中,至2世纪晚期成为独立的教派。正统基督教强调信心,而诺斯替教则注重“诺斯”(神传知识以及关于人类命运和起源的知识),通过诺斯人类的灵性得到拯救:诺斯来自使徒,并直接启示给该教派的建立者。流行于伊朗的二元论是产生诺斯替教的哲学基础。3世纪初诺斯替教开始由盛转衰。3世纪后,诺斯替教作为一种运动已经消失。摘自:丁光训、金鲁贤,《基督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第461页。
[5] 参阅:熊晓霜,从伊利亚德的《锻造和熔炉》看炼金术的救世神学,《宗教学研究》,2012年03期。文中同样提到,荣格的巨著《心理学与炼金术》(Psychology and Alch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