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简体中文 English (英语)

2009年,潘泓钢和胡有辰还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在校生,他们参加了为年轻艺术家设立的柯罗默中国当代艺术优秀者奖学金的评选活动。这一奖项,每年面向全国的学生征集作品。2009年,与罗中立奖学金一起,收到了很多的参赛作品。潘泓钢和胡有辰最终入围并获奖。

他们的作品之所以优秀,不仅因为是雕塑类的,通过装置呈现思考形式,而是因为这些作品独特地表现了艺术家的精神境界。其作品表达了这一代人的所思所想,且采用高度个人化的手法。评委们(我也是其中一员),一致同意将奖项颁发给两位具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

潘泓钢和胡有辰的作品包括一组八个半人形雕塑,但是这些都源自艺术家的想象。每个雕像都被放在了精心挑选出来的树干上,被小心翼翼保存:水分被抽干,这样树皮就可以以自然之美保持完整。这组来自大自然的基座被紧放在一起,但又彼此分离,俨然一片灌木林。为了与艺术家二人创作的作品的非自然本质相一致,树干下方的地则是由沙子形成,而非土壤。

看到这些人物,人们不禁被它们那精心打磨的灰色外皮而吸引住。无论是全身还是半身像(其中有三件这样的作品),这样的外皮呈现出半透明的蓝色,我们简直能看到表面下的血管,小心翼翼描绘出的细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此,艺术家对材料精心的挑选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开始用粘土做成模型,然后使用轻盈的聚合树脂根据模型再造。这种材料对于它所支撑的抛光面而言是非常脆弱的。第一组人物体现了艺术家在抛光上的实验过程,一些闪闪发亮,一些暗淡无光。这种探索,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在进行中。

第一组的人物似乎都戴着某种类似头盔的东西,这使得我们产生一种感觉,即使我们跟它们讲话,它们也听不到。这点表现了围绕这些作为个体和群体的人物的那种疏离感。另一点来自物体本身在呈现上的控制,人物的臂膀,都变得畸形化了,失去了本来的面目:这些雕塑中,只有一个是被安上了人的手臂的。其它的两臂处都呈弱小状,如不会飞的鸟的翅根或有袋动物的鳍。这些雕塑,有的直立,有的栖息在木桩上,它们如此相互分离着。艺术家有意令它们失去飞翔的可能,使他们无法离开基座,如此以来,疏离感被再次突显出来,即使这些人物看起来是浑然一体的。这种真实的节制,令观众产生了幽闭恐怖感。

最终,令这些人物与我们孤立起来的,是它们自顾自的眼神。无论做出怎样一番尝试,我们依然无法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用目光交流。没错,因为这些艺术品是非真实的,即使当它们看起来几乎如此。此外,它们的注视也有意识地偏离了任何交流的可能性,向内而又木讷。

艺术家认为:在作品里,形象是我们的线索,我们用他来传达思想情绪

也许从这些奇特的形状里,一些观众可以找到漫画书、电子游戏和电影中,他们熟悉的人物影子。然而,无论这些作品背后所受到的影响是什么,最终的形式则与今日中国独生子女这一代的生命体验产生直接呼应。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也和中国之外的空间发生共鸣,在整个欧洲,如今有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电脑时代,电子社交网络控制着他们的生活,这样的社交网络是看不见的的,但却在青少年和社会之间竖起了无形的障碍。在很多方面,年轻的这代已经变成由沮丧、矛盾、甚至可能偏执或受伤的个体组成的脱离社会的群体,正如英国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1979年的影片《迷墙》中所表现的人物一样,这部影片预言了一个人际关系曾经正常而后来个体却陷入迷途的社会。

从八件作品组成的第一组中,演变出了后面的作品。从某些方面讲,由于它们形状上的显著原因,甚至比第一组还要拘泥。它们的臂膀,几乎都黏附在一边,或者是如水鸟的蹼趾般连接在身体上。更为静默,更令人印象深刻。它们的生长发育在中途哑然停止,而第一组群体却并未受此困扰。

在二十一世纪之初,二人所创作的具有魔幻色彩的人物,呈现出可爱的一面,正如那些受到Hello Kitty,日本漫画,村上春树和奈良美智作品影响的年轻一代,其创作卡通的一面并不出乎我们意料。但除了可爱外,最能打动观众的则是那种疏离而脆弱之感。在展览空间内,这些塑像相互挨在一起。对观众而言,它们似乎是为了求得安全感或自我防御而挤在一起。观众经过时,它们似乎屏住呼吸,直到确认观众离开、不再注视它们后,心中的石头方才落地,喃喃低语告知彼此。安静到令一切都沉默停滞下来,这仿佛就成为了它们的自然环境;它们更喜欢栖居在半明半暗处。作为观众,站在它们旁边,不禁感到这里似乎变成了一座动物园:但问题是,在这里,究竟谁才是被展出的动物呢,是这些好奇的动物们还是我们自己呢?

                                                        凯伦史密斯写于2011.2.18

潘泓钢 胡有辰: 他们还是我们?

“他们还是我们?”,展览现场

“他们还是我们?”,展览现场

“他们还是我们?”,展览现场

“他们还是我们?”,展览现场

“他们还是我们?”,展览现场

“他们还是我们?”,展览现场

“他们还是我们?”,展览现场

CLOSE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画廊微信公众号

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魔金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