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城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简体中文 English (英语)

郭城,1988 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先后获得上海同济大学学士学位(2010)与英国 皇家艺术学院硕士学位(2012),2013 年起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

他的艺术实践着眼于既有/新兴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 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他的工作围绕着行星视角下的泛人造物和基础设施展开,并结合人 类世、(中国)互联网等主题。郭城的作品常以雕塑/装置的形式呈现,他经常使用幽默又冷峻的 形式语言,将宏大议题与看似随意的物品相连结,为想象和讨论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

他曾于四方美术馆(南京)、魔金石空间(北京)和广州画廊(广州)举办个展,作品展出于各 机构,比如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海)、M+(香港)、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天目里 美术馆(杭州)、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松美术馆(北京)、剩余空间(武汉)、现代汽车文化 中心(北京)、UCCA Edge(上海)、OCAT 西安(西安)、OCAT 上海(上海)、上海多伦现代美 术馆(上海)、OCAT 深圳(深圳)、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香港)、德国卫生博物馆(德累斯顿)、 金鹰美术馆(南京)、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X 美术馆(北京)、世界文化宫(柏林)、上 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UCCA 沙丘(秦皇岛)、今日美术馆(北京)、泰康空间(北京)、熊 本当代艺术博物馆(熊本)、MU 艺术中心(埃因霍温)、何香凝美术馆(深圳)、尤伦斯艺术中 心(北京)。

郭城曾获选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艺术家创作及展览资助计划”(2022)、2020-2021 保时 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2021)、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奖荣誉奖(2020)、CAC:// DKU “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2020)、 奥地利林茨 STARTS Prize 提名奖(2020)、数字地球学术 奖金(2019)、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2018)、海牙生物艺术奖(2017)。

郭城曾任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执行总监(2015-2017),荷兰自由大学环境与健康学 院访问研究员(2017),并从 2013 年起兼职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至今。

其作品被香港 M+,国际艺术科学研究机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乌利·希克收藏。

石蛹 No.2,2025,树脂、电机、网线桥架、网线、铝、不锈钢、防静电地板,尺寸可变

雾取2111,2025,锡、芯片、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片、风扇、不锈钢,30×22×11cm

月亮,2024,帐篷、布料、铝、LED、混合材料,310×150×80cm

(临时的)小器具系列 No.6,2019,仙人掌,花盆,定制电路,盖格穆勒管,Arduino,碳纤维管,120×40×40cm

抽象神谕生成器,2020,不锈钢镀钛,铜磬,木棒,定制电路,LED显示器,盖革穆勒管,210×210×14cm

一个被恰当重塑的过往,2017,单频高清录像,6’41

琥珀 No.1,2019,混凝土,定制电路,石块,木板,190×60×70cm

龙星如 | 郭城:以自身荒诞回应地球尺度的荒诞

在“空屋之声:信息时代下的泰国灵媒和媒体”中,人类学家罗萨琳德·莫里斯(Rosalind C. Morris)通过解读泰国通灵人士对被称之为“未来回忆术”的媒介科技的痴迷,提出了一种有趣的视角:通灵者响应技术,但他们对技术的使用方式,仿佛用“召唤”来形容更为恰当。作者进而提到一种未来的情境:信息信号会像“另一个时空的神灵一般,在世界遨游”,而“电话线路将成为无线电讯号的储存库,贮藏着很久以前传送出来,或要送往其他地方、但已经被偷听的信号。” 诚然,人类留下的所有技术遗存,都可能成为被介入和召唤的过往。

CLOSE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画廊微信公众号

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魔金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