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伯公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简体中文 English (英语)

于伯公,1970 年生于中国内蒙古,现游学于内蒙古、北京、福州、韶关丹霞山。他于 1990 年代中期,参与了圆明园艺术家村的前卫艺术运动。他的创作包括了雕塑、装置和绘画,近年来主要以社会参与式项目来开展其工作。他发起的“移动的学院”、“移动的营地”、“发现的图书馆”项目,以自然为母体视角进行一系列的在地创造性教育实践。

主要个展:果壳,魔金石空间,北京(2019);敖鲁古雅,魔金石空间,北京(2013); 登陆,杂货铺空间,广州(2013); 此时此刻,空白空间,北京(2011);穿越河床,魔金石空间,北京(2009;身未动 心已远,魔金石空间,北京(2008)。

部分群展:游移的故乡,桂湖美术馆,福建(2022);太空奇谈,UCCA 沙丘美术馆,北戴河阿那亚(2021);新群众,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18);遗传记忆放映机-泉州国际艺术驻地创作计划,泉州(2018);社会剧场:参与与共享——第五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2017);不期而遇——三亚国际当代艺术展,三亚(2013);DAS ICH IM
ANDEREN,麦卡托基金会,埃森,德国(2011);亚洲路标——丰田艺术项目,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0)。

部分项目:移动的学院,希拉穆仁 / 北京(2018/2019);移动的箭,丹霞山 / 希拉穆仁 / 福州(2017/2018);移动的营地 – 跨越乡村 / 城市 / 草原的精神游牧 , 福州 / 北京 / 内蒙古(2017);于伯公伏特加艺术项目(2014/2016)。

“果壳”,展览现场

灯笼的骨骼,2019,竹条、宣纸、棉线、陶土,尺寸可变

灯笼的骨骼,2019,竹条、宣纸、棉线、陶土,尺寸可变

八个小精灵,2008,装置,青铜,泡桐木,沙子,扬声器,感应器,电脑公放,250×250×156cm

草药音箱,2006,装置,榆木、玻璃、扬声器、功放、DVD,播放内容–声音作品:《声场》/《尘世》,138×350×70cm

通向本体,2009,装置,发电机,燃油(汽油),红色染料,玻璃器皿,塑料管,霓虹灯,自行车轮,铁管,尺寸可变

可卡因,2008,装置,亚克力,塑料管,食用色素,气泵,水泵,不锈钢容器,180×60×90cm

远征,2012,槐木,石块,213×35×38cm

艺术汇 | 于伯公:行动的现场

“一直以来,于伯公的艺术实践围绕着有关自然与人的关系展开,并以一种游牧式的工作方式深入到现场之中,在其具有形而上思考的创作中融入了社会性实践。在魔金石空间的第四次个展“果壳”中,艺术家以影像、绘画、装置的形式呈现了其近年来在国内各地进行的在地性艺术实践。通过对艺术行动现场的还原,将展场打造成为一个开放、互动、生长的空间。”

CLOSE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画廊微信公众号

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魔金石空间”